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 江陵之变 (第2/6页)
见第五章第四节。)伐上津、(在今湖北郧西县北,路通陕西之山阳县。)魏兴;(见第三章第六节。)达奚武出散关,伐南郑。明年,(大宝三年,即元帝承圣元年。西魏废帝元年,不立年号。)春,王雄陷上津、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达奚武围南郑,梁梁州刺史宜丰侯循(鄱阳忠烈王恢子。《南北史》皆作修。)力屈降。八月,东梁州民叛魏,围州城。泰复遣王雄攻之。明年,(承圣二年,魏废帝二年。)春,平之。迁其豪帅于雍州。(事见《周书·泉企传》。)于是汉中之地,亦入于西魏矣。其东方之地,则东魏于大清二年,(东魏武定六年。)以辛术为东徐州刺史、淮南经略使。(术本为东南道行台,与高岳等同破侯景及渊明。)明年,(大清三年,武定七年。)萧正表以北徐州降魏。侯景使王显贵守寿阳,亦降魏青、冀二州刺史明少遐,东徐州刺史湛海珍,北青州刺史王奉伯,各举州附于魏。(《隋志》:东海郡怀仁县,梁置南北二青州。下邳郡,梁置东徐州。案怀仁,东魏县,在今江苏赣榆县西。下邳,见第三章第四节。)初北兖州刺史定襄侯祇,(南平元襄王伟子。)与湘潭侯退,及前潼州刺史郭凤,同起兵,将赴援,至是,凤谋以淮阴应景,(淮阴,见第四章第二节。)祇等力不能制,并奔魏。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景遣厢公丘子英,直将军羊海赴援。海斩子英,率其众降于魏。魏人遂据淮阴。鄱阳王范出东关,魏又据合肥。(事见上节。)柳仲礼使夏侯强守司州,魏又使潘乐取之。城镇先后附魏者二十余州。辛术遂移镇广陵。大宝元年,(齐文宣帝天保元年。)齐篡东魏。明年,(大宝二年,齐天保二年。)五月,齐合州刺史斛斯显攻历阳,(见第三章第九节。)陷之。江北之地尽矣。《南史·元帝纪》云:“自侯景之难,州郡大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江为限。荆州界北尽武宁,(东晋郡,今湖北荆门县北。)西拒峡口。自岭以南,复为萧勃所据。文轨所同,千里而近。人户著籍,不盈三万。中兴之盛,尽于是矣。”其形势实至蹙也。 武陵王纪,以大同三年为益州刺史,至是已十六年矣。纪在蜀,南开宁州、越巂,(宁州,见第三章第六节。越巂,汉郡,治邛都,在今四川西昌县东南。晋徒治会无,今四川会理县。宋还治邛都。齐没于獠。)西通资陵、吐谷浑;内修耕桑、盐铁之功;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大宝元年,六月,纪遣世子圆照领兵三万东下,受元帝节度,元帝命且顿白帝。(见第七章第三节。)七月,元帝遣报武帝崩问。十一月,纪总戎将发,元帝又书止之曰:“蜀中斗绝,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灭贼。”又别纸云:“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三年,四月,纪称帝。元帝遣万州刺史宋簉袭圆照于白帝。(万州,治石城,今四川达县。)纪第二子圆正,时为西阳大守,(西阳,见第四章第三节。)召至,锁于省内。承圣二年,五月,纪东下,次西陵。(见第七章第三节。)元帝命陆法和立二城于峡口,名七胜城,锁江以断峡。湘州刺史王琳,本兵家,元帝居藩,琳姊妹并入后庭见幸,琳由此未弱冠得在左右。少好武,遂为将帅。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平景之功,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王僧辩禁之不可,惧将为乱,启请诛之。琳亦疑祸,令长史陆纳率部曲前赴湘州,身径上江陵。将行,谓纳等曰:“吾若不返,子将安之?”咸曰:“请死相报。”泣而别。及至,帝以下吏,而以子方略为湘州刺史。时承圣元年十月也。于是陆纳及其将潘乌累等反。袭陷湘州。十一月,纳遣潘乌累等攻破衡州。(此衡州治衡阳,今湖南衡阳县。)十二月,分兵袭巴陵,为湘州刺史萧循所破。(循降魏后,宇文泰使还江陵。)营州刺史李洪鸦,(营州,治营阳,今湖南道县。)自零陵率众出空灵滩,(零陵,汉郡,治零陵,在今广西全县北。后汉徒治泉陵,在今湖南零陵县北。空灵滩,据《王僧辩传》,《本纪》作空云,在今湖南湘潭县北。)称助讨纳。朝廷未达其心,深以为虑。乃征王僧辩兵上,就循南征。二年,二月,李洪雅降贼。贼将吴藏等据车轮,(洲名,在湖南湘阴县北。)夹岸为城,前断水势。士卒骁猛,皆百战之余。僧辩乃不战以骄之。五月,因其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