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第1/6页)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齐末荆、雍之衅既启,魏人颇有欲乘机进取者。元嵩时为荆州刺史,(嵩,任城康王云之子。云见第一节。魏荆州,初置于上洛,今陕西商县。大和中改为洛州,移荆州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后又移治穰城,今河南邓县。)表言:“流闻萧懿于建业阻兵,与宝卷相持,荆、郢二州刺史,并是宝卷之弟,必有图衍之志。臣若遗书相闻,迎其本谋,冀获同心,并力除衍。一衍之后,彼必还师赴救丹阳,当不能复经营疆垂,全固襄、沔,则沔南之地,可一举而收。缘汉曜兵,示以威德。思归有道者,则引而纳之;受疑告威者,则援而接之。总兵伫锐,观衅伺隙。若其零落之形已彰,息懈之势已著,便可顺流摧锋,长驱席卷。”诏曰:“所陈嘉谋,深是良计。如当机可进,任将军裁之。”已而无所举动,盖以荆、郢已一故也。及梁武帝起兵,元英时在洛阳,又请躬指沔阴,据襄阳,进拔江陵;又命扬、徐俱举。(英时行扬州事。)事寝不报。英又奏欲取义阳。尚书左仆射源怀亦以为请。以梁武已克,遂停。此于魏为失机,若当时乘机进取,则齐、梁相持颇久,魏纵不能大有所获,中国亦必不能一无所失矣。内乱之招致外患,诚可惧也。 魏宣武帝即位时,年尚幼,诸王又颇有觊觎之心,国家未宁,实不能更图南牧。故其用兵,绝无方略。齐、梁相毙,既失乘衅之机,逮梁事已定,乃又信降人而轻动干戈焉。梁武帝天监二年,(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四月,时萧宝夤在魏,(宝寅,《魏书》及《北史》皆作宝夤。)伏诉阙下,请兵南伐,陈伯之亦请兵立效;魏乃以宝夤为扬州刺史,配兵一万,令且据东城,(宋县,当在今江苏境。)待秋冬大举;而以伯之为江州刺史,戍扬石。(亦作羊石,城名,在今安徽霍丘县南。)以任城王澄总督二镇,授之节度。(澄云子。)澄表言:“萧衍频断东关,(在今安徽巢县。)欲令巢湖泛溢。若贼计得成,则淮南诸戍,必同晋阳之事。寿阳去江,五百余里,众庶皇皇,并惧水害。事贵应机,经略须早。纵混一不可必,江西自是无虞。”于是发冀、定、瀛、相、并、济六州二万人,马一千五百匹,令中秋之中,毕会淮南,(魏冀州,治信都,见第四章第二节。定州,见第二节。瀛州,治乐成,今河北河间县。相州,见第八章第二节。并州,见第二节。济州,治碻磝,见第六章第五节。)并寿阳先兵三万,委澄经略。(三年,魏正始元年。)三月,宝夤行达汝阴,(见第四章第二节。)东城已陷,遂停寿春。澄遣统军傅竖眼等进攻大岘、东关、九山、淮陵等地。(大蚬,见第七章第四节。九山在盱眙。淮陵侨县,在今安徽凤阳县境。)澄总勒大军,络绎相接。既而遇雨,淮水暴长,澄引归寿春。《魏书·澄传》云:失兵四千余人,然有司奏夺其开府,又降三阶,恐所失必不止此矣。 元英以天监二年八月,进攻义阳。明年,围之。时城中众不满五千,食裁支半岁。魏军攻之,昼夜不息。刺史蔡道恭,随方抗御,皆应手摧却。相持百余日,前后斩获,不可胜计。虏甚惮之,将退。会道恭疾笃,乃呼兄子僧勰,从弟灵恩,及诸将帅,谓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破灭寇贼,今所苦转笃,势不支久,汝等当以死固节,无令没有遗恨。”又令取所持节。谓僧勰曰:“禀命出疆,冯此而已。即不能奉以还朝,方欲携之同逝,可与棺柩相随。”众皆流涕。五月,卒。虏知道恭死,攻之转急。先是朝廷遣郢州刺史曹景宗,及后将军王僧昞步骑三万救义阳。僧昞二万据凿岘,(当在合肥与大小岘之间。)景宗一万继后。僧昞军为元英所破。景宗亦不得前。马仙琕继之,尽锐决战,一日三交,皆不克。(据《魏书·元英传》。)八月,义阳粮尽,城陷。三关之戍闻之,亦弃城走。(三关:东曰武阳;西曰平靖;中曰黄岘,亦作广岘;在今河南信阳县南。)于是魏封英为中山王,而梁以南义阳置义州。(南义阳,在今湖北安乡县西南。)先一月,角城戍主柴广宗,亦以城降魏。(角城,见上节。)淮水上下游,同时告警矣,而梁州之变又起。 时有夏侯道迁者,谯国人。(见第三章第三节。)仕宋明帝。随裴叔业至寿春,为南谯大守。(南谯,见第十章第十节。)两家虽为姻好,而亲情不协,遂单骑奔魏。又随王肃至寿春。肃死,(魏景明二年,齐和帝中兴元年。)道迁弃戍南叛。梁武帝以庄丘黑为梁、秦二州刺史,镇南郑。黑请道迁为长史,带汉中郡。黑死,武帝以王珍国为刺史。未至,道迁阴图归魏。初杨头之戍葭芦也,宋复以杨保宗子元和为征虏将军。(孝武帝孝建二年。)元和继杨氏正统,群氐欲相宗推,而年少才弱,不能绥御。头母妻子弟,并为索虏所执,而头至诚奉顺,无所顾怀。雍州刺史王谟,请授头西秦州,假节,孝武帝不许。后立元和为武都王,治白水。(《魏书·氐传》云:既为白水大守。白水,齐县,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不能自立,复走奔索虏。元和从弟僧嗣自立,还戍葭芦。(《魏书》云:僧嗣为元和从叔。案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