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节 义民抗魏上 (第1/3页)
第五节 义民抗魏上 自永嘉丧乱,至于晋末,中原沦陷,已逾百年。是时民族意识,尚未光昌,史家仅录官书,或载士大夫言行、家世;又好文饰,往往以辞害意,失事实之真;以致异族野蛮横暴,及我民族吞声饮泣,冒死反抗之迹,可考者甚希。然谓我人民遂甘心屈服于异族,则决无此理。当时坞堡之主,山泽之雄,切齿腐心,誓非种,而名湮没而不彰者,盖不知凡几矣!魏起北方,本极残虐;(拓跋氏在塞外时,即极残虐,观第四章第二节所述穆帝之事,可见一斑。其入中原,残虐尤甚。《魏书·王建传》云:从破慕容宝于参合陂。大祖乘胜,将席卷南夏,于是简择俘众,有才能者留之,其余欲悉给衣粮遣归,令中州之民,咸知恩德。乃召群臣议之。建曰:“不如杀之。”诸将咸以建言为然,建又固执,乃坑之。及围中山,慕容宝走和龙,徒河人共立慕容普驎为主。大祖悉众攻之,连日不拔。使人登巢车临城招之。其众皆曰:“群小无知,但恐复为参合之众,故求全日月之命耳。”大祖闻之,顾视建而唾其面。此乃归过于下之辞,观大祖“何恤无民”之言,其待俘虏,尚安有恩德之可言邪?知其虐杀之事,为史所不载者必多矣。)既入中原,不知吏治,守宰无禄,贪残弥甚;故抗之者尤多。(魏守宰贪残之甚,观其《本纪》所载整顿吏治之事之频繁,即可见之。魏人非知吏治者,政令之峻切,不足见其恤民之心,只足见其官方之坏耳。道武都平城之岁,即遣使循行郡国,举奏守宰不如法者,亲览察黜陟之,此犹可诿曰:戡定之初也。明元帝神瑞元年,十一月,诏使者巡行诸州,校阅守宰资财。非自家所赍,悉簿为臧,守宰不如法者,听百姓诣阙告之,可见贪取及违法者之多。二年,三月,诏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赀调县违者,谪出家财以充,不听征发于民,又可见其下既病民,上又病国也。大武帝始光四年,十二月,行幸中山,守宰以贪污免者十数人。神元年,正月,以天下守令多非法,精选忠良悉代之。大延三年,五月,诏天下吏民,得举告守令之不如法者。真君四年,六月,诏复民赀赋三年,其田租岁输如常,牧守不得妄有征发。可见至大武之世,吏治亦迄未尝善也。)道武甫破后燕,叛者即群起。(道武平邺北还,至恒山之阳,博陵、渤海、章武,即群盗并起。其年,九月,乌丸张骧子超,又收合亡命,聚党二千余家,据南皮。此等虽旋即破灭,然继起者仍不绝。最大者,如河西之山胡白龙,自延和三年至大延三年,即自宋元嘉十一年至十四年乃灭。渤海,汉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县。后汉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县。章武,晋国,今河北大城县。)明元时,亦所在屯聚,用崔宏言大赦,乃获暂安。(见《宏传》。)魏人是时,盖如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矣。而大武时盖吴举义,声势尤大。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山中,石窟和佛寺始建于后秦,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修寺宇。 《魏书·本纪》:大平真君六年,(宋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卢水胡,见第二章第二节。杏城,见第三章第八节。)十月,长安镇副将元纥讨之,为吴所杀。吴党遂盛。民皆渡渭奔南山。(渭水南岸之山。)于是发高平敕勒骑赴长安。(高平,后魏郡,今甘肃固原县。)诏将军叔孙拔乘传领摄并、秦、雍,兵屯渭北。十一月,吴遣其部落帅白广平西略。新平、安定诸夷酋,皆聚众应之。(新平、安定,皆见第二章第二节。)杀汧城守将。(汧县,见第五章第一节。)吴遂进军李闰堡,(见第六章第八节。)分兵略临晋已东。(临晋,见第三章第七节。)将军章直与战,大败之。兵溺死于河者,三万余人。吴又遣兵西掠。至长安,将军叔孙枝与战于渭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河东蜀薛永宗,聚党盗官马数千匹,驱三千余人入汾曲。西通盖吴,受其位号。秦州刺史周鹿观讨之,不克而还。(魏秦州治上封,即上邽县之更名也。上邽,见第三章第三节。)诏殿中尚书元处真,尚书慕容嵩二万骑讨薛永宗,殿中尚书乙拔率五将三万骑讨盖吴,寇提三将一万骑讨白广平。盖吴自号天台王,(《宋书·索虏传》:吴于杏城天台,举兵反虏。)署百官。车驾西征。七年,(宋元嘉二十三年。)正月,次东雍州。(魏神中置,治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孝昌后治郑,今陕西华县。)围薛永宗营垒。永宗出战,大败。六军乘之,永宗众溃。永宗男女无少长赴汾水死。车驾南幸汾阴,临戏水。(在陕西临潼县东。)盖吴退走北地。(见第二章第二节。)二月,幸盩厔,(汉县,在今陕西盩厔县东。)诛叛民耿青、孙温二垒与盖吴通谋者。军次陈仓,(见第三章第三节。)诛散关氐害守将者。(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南。)诸军乙拔等大破盖吴于杏城,吴弃马遁走。三月,车驾旋轸。幸洛水,分军诛李闰叛羌。是月,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