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耳秀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耳秀才 (第2/2页)

向和畅道,“文大人似乎总在有意偏帮纪大人呢。”他斜了一眼杜韫玉,又看了看姚世祉,道,“却不知文大人为何要如此做?”

    文一沾记着录本道,“我并无意偏帮纪大人。”

    向和畅微笑道,“是么?”他道,“大约是我会错了意。”

    姚世祉道,“向大人毋需会意,有道是,‘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文大人偏帮纪大人,是情理中事。”他微笑道,“旁的不提,仅‘投献’这一桩事来说,文大人就该偏帮纪大人,若是纪大人因‘投献’获罪,且不论是什么罪,于文大人自身,都是无益的。”

    杜韫玉冷笑道,“姚大人是在挑拨离间,还是在危言耸听?‘投献诡寄’在地方上早已蔚然成风,圣上若得知纪大人的好法子,必会查清事故原委,严惩上邶州乡间胥吏,还纪大人一个清白。”

    向和畅道,“纪大人若本就清白,哪须圣上来‘还’?”他意味深长道,“难道杜大人是以为,纪大人的‘清白’,是在圣上手中攥着的吗?”

    ——————

    ——————

    1“公孙龙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

    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

    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

    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

    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

    平原君也哑口无言。

    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资治通鉴》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

    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

    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

    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

    平原君无以应。

    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2“三耳秀才”

    陶潜《续搜神记》“兖州张审通为泰山府君所召,额上安一耳,既醒,额痒,果生一耳,尤聪俊,时号‘三耳秀才’。”

    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梦到自己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张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这件事一时传为奇谈,人们称张审通是“三耳秀才”。

    这一词语喻指很聪明的人,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3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苏轼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后面四句诗的大意是,你心疑我是装聋,所以写出这样险怪的诗来调侃,可是,你须明白,你这种过分的聪明,会使你自己受到上天的戏弄,成了“三耳秀才”。

    4《宋史》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

    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

    崇义对曰“仆不能为诗,聊以一联奉答。”

    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

    盖因其名以嘲之。

    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这里的“三个耳”是郭忠恕借聂崇义的姓“聶”来作诗嘲讽,然后聂崇义就也皆“忠恕”名字里面的两个“心”来作诗讥讽回去。

    5《荀子·解蔽》“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