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狱中所思 (第2/2页)
受了这几天的刑下来,是越来越糊涂,因为他想来想去,发现想害太子的人很多,而能在东宫安插人手、完成害太子落马的人竟然一个都没有。 穆翰德慢慢地翻过了身,脑中又琢磨起了另一个不起眼的人,皇四子身边的那个小太监,徐宁。 徐宁和他仅打过两次交道,一次是自己正撞上徐宁要找个蕃奴面见四皇子,一次是那次外交国宴结束后的晚上,徐宁赶着来送了他一份礼物。 那份礼物穆翰德来不及拆开看是什么,那时他得了那么多皇上、太子的赏赐,又赶着要搬入东宫,又有那么多看准他之后要在东宫青云直上,赶着来巴结,希望他以后能在太子面前说两句好话的小太监,他怎么可能重视一个不得宠的皇子身边的小太监送来的礼物呢? 现在他屋里的东西都被搜走了,徐宁的那份礼物肯定也被拿走了,但穆翰德确信,徐宁送的不是什么紧要物件,否则在掖庭宫的时候就应该把四皇子也牵扯进来了。 如今没有任何风声,就说明徐宁送的是很符合他小太监身份的东西。而徐宁送他礼物的目的也不难猜,毕竟四皇子不受宠,想跳出山池院进东宫也是人之常情。 可穆翰德清楚地记得,那晚徐宁送礼的时候对自己说,“据说华傲人人都天生就会驯马,而宫中被太子赏识的蕃奴只有你一个,可见驯马者易得,相马者难求。你不但会驯马,还懂相马,因此而被殿下提拔,入东宫后,可别忘了昔日担纆薪菜之情。” 这两句话,穆翰德进大理寺刑牢后细品了很多次。 他知道这是《冲虚经》中“九方皋相马”典故,伯乐年长,秦穆公要他提拔族中相马相得好的人,乍一听,这是徐宁要他提拔的意思。 穆翰德读过《冲虚经》,还不止一遍,《冲虚经》是黄老道家典籍,宫里一向赞成蕃奴多读道家的书。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穆翰德也很熟,伯乐举荐九方皋后,九方皋在沙丘找到了马。 秦穆公问是什么马,九方皋回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秦穆公派人取回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九方皋居然连马的颜色和性别都看不出。 而伯乐说,九方皋相马的功夫远胜于他。 穆翰德此刻喃喃道,“伯乐喟然太息曰……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穆翰德闭着眼反复地品咂着这两句话,他想,徐宁找他,也许并没有其他理由,这两句话也没有其他意思,就是想让他提拔进东宫。 徐宁为什么想进东宫?是因为四皇子不得宠。 而四皇子为什么不得宠? 穆翰德猛然睁开眼,是因为他刚进宫时的巫蛊之祸! 汉人相信造蛊能施魇咒术,能害死一个人,就像汉人相信按照《唐六典》也能喂好进贡的马。 自己想的一点都没错,根本没人能在东宫安插耳目,用实际手段害太子。 穆翰德不顾身上的伤痛,他一下子坐了起来,爬到牢门前用力地摇着门,嘶哑着嗓子喊,“巫蛊!……是有人行巫蛊之术!……是有人行巫蛊之术魇咒殿下!有人在魇咒太子殿下!……” —————————————————— —————————————————— 1“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秋官·小司寇》 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语无伦次; 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耳赤; 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 耳听是“观其聆听,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 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即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 其实这个还是挺科学的,放在现在就是审讯中运用心理学。 2《冲虚经》就是《列子》 “九方皋相马”出自《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