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最美风景 (第2/14页)
时还着力体现出完美的声学设计。不管听众位于大殿的哪一个角落,即使讲经者没有使用麦克风,他们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蓝色清真寺可以说是奥斯曼帝国所建清真寺中最壮观、最美丽的宗教建筑,如今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入选了世界十大建筑奇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 “圣索菲亚”在希腊语里是神圣智慧的意思,圣索菲亚大教堂又译圣智大教堂,意即神的智慧。它于公元4世纪的拜占庭时期兴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座矗立在伊斯坦布尔中心地带的拜占庭经典建筑,一度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历经磨难,几度重生 拥有千年历史的建筑杰作必然有着复杂厚重的背景,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这样一座著名古建,它的漫长过往充斥着战争、烈火、血腥与文明,甚至还有来自地底的怒吼。 330年,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宣布迁都拜占庭,将其改称君士坦丁堡。当时,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木质基督教堂,由于抗震能力较弱,教堂建成后没过多久即毁于一场地震。360年,此地重新矗立起一座教堂,人称“麦加洛·埃克莱西亚”,意即大教堂。不幸的是,它于404年葬送在一场大火之中。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下令于原址上重建教堂。415年,教堂建成并对外开放,当时人们即以“智慧之神圣索菲亚”的名字为它命名。532年,尼卡的农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教堂再次被付之一炬。 教堂内部 查士丁尼一世继位以后,决定仍在此地兴建一座庞大的新教堂,他提出该建筑不仅要气势宏伟辉煌壮丽,还要能够抗震、能够防火。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久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奥瑟明和伊斯多罗斯,而皇帝本人则表明愿以皇权保障一切建设所需。 当时,君士坦丁堡会集了全国最好的石匠、泥瓦匠,全国最优质的大理石料,甚至连埃菲斯狄安娜神庙的八根红斑岩石柱也被拆运至此。100多名建筑师和1万名工匠日夜施工,连续工作了5年11个月零10天,终于在537年建起了一座辉煌的拜占庭式大教堂,它仍然被命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穹顶 可是,这片土地如同被诅咒了一般,不断发生着意外。559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又遇地震,建筑师伊斯多罗斯对其进行了修复,将下塌的穹顶抬升6.25米,并建起前扶垛以支撑主墩柱。869年和889年,教堂在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994年经过大修后重新开放。12~14世纪,在西罗马人的入侵和频频出现的地震灾难中,大教堂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就连一座青铜大门也被入侵者当作黄金大门给抢走了。 1453年,拜占庭帝国行将灭亡,新近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正值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这位时年21岁的年轻帝王指挥大军以“陆上拖舟”的决胜之计,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防御。当拜占庭帝国被毫无悬念地终结以后,这位新主人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同时命人将天主教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一座清真寺。 负责改建工程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大师米马尔·锡南,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授意下,他命人移走教堂中的祭坛、基督教圣像及遗物,并涂盖了所有的壁画,接着在内部建起古兰经读台,又在原有的建筑架构中增添了许多奥斯曼风格元素。 清真寺的周围还增建了4座气势非凡的尖顶宣礼塔,但它们并非同一时期立起。东南方向的建于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东北方向的建于巴耶塞特二世时期,西向的两座尖塔建于塞里姆三世时期。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时期,这座综合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风格的建筑也进行过几次维修。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国父凯末尔认为它既不适合当作教堂,也不合适当作清真寺,于是将其改建成一座国家博物馆,正式定名为圣索菲亚国家博物馆。只是,人们在习惯上仍然把它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宗教文明,交相辉映 复杂的历史背景让这座拜占庭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结合体,两大宗教文明在它身上交相辉映,几乎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时代的痕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体建筑近似正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面积约有六七千平方米。它包括一个大的中殿、两个小侧殿、一个前殿和一个后殿,每个单元建筑均由大理石砌成。中殿大厅的大穹顶高55.6米,直径33米,两侧各有一个较小的穹顶。大穹顶高13.8米,由4根高22.3米的巨型石柱支撑,是世界上有名的五大拱顶之一。这个穹顶充分体现了拜占庭时期教堂的象征意义——穹顶代表天空,基督在天的中央,四周环绕着按照等级排列的众多使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