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最美风情 (第5/7页)
之一,历来被中国视为民族友好的一个历史见证。 ◎那一段历史 中国进入大唐王朝,游牧民族突厥人正活跃在蒙古高原。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大为改善,第二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毗伽可汗把唐玄宗尊为父王,并积极推动突厥与唐朝展开长时间的贸易活动。 当时,突厥人在漠北一带竖起了多座石碑用以记功铭业,其中有两座比较重要的石碑,即《阙特勤碑》与《毗伽可汗碑》。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知道“阙”是指人名,“特勤”是指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碑文里提及的阙特勤和毗伽可汗是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两位亲兄弟。 731年,毗伽可汗的弟弟、47岁的阙特勤去世。732年,毗伽可汗为了纪念亡弟,特意立下了一座《阙特勤碑》,另一座与他有关的《毗伽可汗碑》与这面石碑相距仅有1千米远。两兄弟死后不久,第二突厥汗国即因内部瓦解而迅速衰落。仅仅过了十年,回纥成为蒙古草原上的下一个接任者。 ◎不同的碑文 1889年,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北边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发现了两座石碑。这一发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经过多次研究与考证,人们最终确认《阙特勤碑》记述着毗伽可汗与弟弟阙特勤的事迹。石碑顶部绘有给婴儿喂奶的母狼图,上方一侧刻有“故阙特勤之碑”楷书汉字,另一侧刻着山羊图案。石碑的一面是唐玄宗亲书的汉文,字体为隶书,14行36字,笔法工整结构端正,其余三面铭刻着66行突厥文。在刚刚发现的时候,《阙特勤碑》立于一块石制龟背上,由于龟背早已破损,人们把它重立于花岗岩基座上。 19世纪末俄国学者在蒙古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的《阙特勤碑》。 《阙特勤碑》上铭刻的两种文字内容有所差异,汉文碑文强调唐朝与突厥的友好关系,而突厥文碑文则以毗伽可汗的口吻叙述了突厥与唐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缅怀阙特勤一生的功绩,同时提醒突厥人保持团结并对外敌保持警惕。在碑文中,突厥称唐朝为“tabgach”(桃花石),即中国之意。此外,突厥文碑文还透露一则信息:阙特勤的陵墓及此碑皆为唐玄宗派遣的中国工匠建造。 这两种文字所存在的差异反映出当时游牧民族与中国唐朝的微妙关系,但唐玄宗既然能够亲笔撰写《阙特勤碑》,并派出使臣到漠北吊唁,同时协助突厥人建造石碑,已充分证明了唐朝对突厥民族采取的友好策略——因此,《阙特勤碑》一直被视为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毗伽可汗碑》 《毗伽可汗碑》与《阙特勤碑》均位于和硕柴达木盆地、鄂尔浑河畔,故又并称《鄂尔浑碑》。《毗伽可汗碑》上也铭刻着突厥文和汉文,汉文由唐朝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书写,今已模糊不清,突厥文由毗伽可汗的外甥夜落纥特勤书写,保存较好,共有80行,主要记述了毗伽可汗生前的文治武功。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 从轮番迭起的草原民族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从忽必烈缔造的元帝国到沉浮离散的四大汗国,从明清统治之下到全民投票的独立运动,蒙古国走过了一条艰难又漫长的蜕变之路。若想了解那段浩荡的历史,最直接、最亲近的一种选择就是走进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 ◎蒙古国的原始史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广场的西北角,原称革命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初期更名为“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是蒙古成立最早、馆藏最丰富的一座集文化、科学和教育为一体的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三层七个展区,第一层展品包括蒙古石器时代遗址和岩石雕刻,第二层收藏了大量民族服装,第三层集中展示了蒙古游牧文化的代表藏品。 藏于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珍贵金银器 第一层主要是原始史部分,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这一层展品大多是蒙古境内属于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古物,包括一些打制或磨制的石器、骨针、玉器、陶器等石器时代原始人生活的遗迹,另一些蒙古原始时期的岩画、驯鹿及其他动物的石雕看起来非常有趣。在该层所有的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金色宝藏”中的黄金王冠。 “金色宝藏”由一支土耳其考古队伍于2001年在前杭爱省阙特勤纪念碑附近挖掘出土,总计2800件金银珠宝,包括金器、银器、铁器、铜器、宝石、纺织品等。黄金类展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那一顶饰有神鸟的黄金王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