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5节 (第3/6页)
也在军校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要求学生停止争论,少些虚谈阔论,多做实干事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抵抗清军的准备工作中来,虽然他们还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但如果尽力保卫杭州的治安,加强抗州的宣传,也是为抵御清军做出贡献。因此陈永华和夏完淳也都决定响应商毅的号招,尽自己的力量,为抵抗清军的入侵,做出自己的贡献。 军校第三期的学生基本都能识字,但像他们两个这样饱读诗书,下笔成文的人毕竟不算多,而且学问高的人一般也都受人尊重一些,教官也有意让他们付责一些教导其他同学基础知识的工作,有时写个什么通知、宣传也都叫他们代笔,所以平时两人在同期的同学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望,有了几分领头者的架式。 而这次宣传工作,绝大部份标语,宣传文章也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因为两人都还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十二班付责的宣传工作也得到军校的不少表扬,也使两人的名字开始在学校中逐渐传开了。 其实不仅仅是陈永华和夏完淳,就连吴甡来到杭州之后,也对杭州的兴旺繁荣景像大为震惊,他在南京的时候,也知道商毅在杭州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清丈土地、扶值工商业,大力发展海边贸易,当然也逐驱了不少地方的豪强势力,其中相当一倍份都是有东林背景的人。 有一些浙江的地方豪强势力惹不起商毅,只好迁移到南京来,当然就拼命诋毁商毅的这些做为,并且还有人上下活动,要求南京朝廷罢免商毅,这也是商毅不受大多数东林党成员待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一些到浙江经商的商人却都对商毅交口夸赞,虽然他们的意见不能直接反应到朝廷中来,但也能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因此商毅在南京朝廷中也是毁誉参半的两种评价。 吴甡是一个久历宦海的老官僚,当然分得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亲自到了杭州之后,才发现杭州的面貌确实是涣然一新,远不南京那种充满了腐朽之气的纸醉金迷可比。从这一点来看,商毅或许真的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这次吴甡来到杭州,一方面是因为商毅邀请,一方面也是意识到南京靠不住了,因此尽早从南京抽身,在变通方面,他确实比史可法灵活得多。不过等吴甡到了杭州之后,却发现浙江地区或许可以真的在南京失守以后,继续抵抗清军,因此吴甡也开始动脑筋考虑以后的事情了。 靠钱谦益、黄宗羲这一批人是肯定守不住南京的,如果能够在南京失守之前,把朱由崧接到杭州来,借助商毅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继续以正统的名议号招南方,而自已和商毅的关系,自然可以在新朝中站稳脚跟,也不用再怕别人来和自己争权了,如果朱由崧不幸也失陷于南京立中,则可以考虑另选一个藩王拥立。现在浙江附近的藩王还有在徽州府安置的潞王,和在衢州安置的鲁王,都是可以考虑的人迭。 就在这时,却从南京发来诏书,招商毅出兵,拱卫南京。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六章 朱由崧升朝 弘光元年(1645年),十二月十八日。面临着清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一直躲在后宫里享乐,久未理事的皇帝朱由崧也终坐不住了,下旨升朝,招集文武官员,商议应付清军的进攻。 说实话也没有什么好商议的了,因为现在谁都知道,整个南方只有商家军能够抵挡得住清军的进攻,只有把商家军调入南京来驻守,才是保住南京的唯一方法。因此朝会的目地只有一条,就是说服目前执政的东林党派系同意,调商毅出兵,戎卫南京。 其实现在执政的钱谦益、黄宗羲还有候恂、四公子等人心里也都清楚这一点,包括在他们内部,也有人提议过,调商毅出兵。但在这一段时间以来,商毅不仅在《杭州时报》上连续发表攻击东林党的文章,而且还连上了三份正式的奏折到南京朝中,不仅要求朝廷罢免钱谦益、黄宗羲等人,重新启用史可法和吴甡,甚致暗示东林党现在己经把持了朝纲,架空了皇帝,因此只要朝廷下旨,自己可以带兵进京,清君则。大有和东林势不两立的意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钱谦益、黄宗羲等人当然不敢调商毅进南京了,候方域甚致表示,一但调商毅入京,东林党人将会重复天启年的惨剧,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宁可熬到清军兵临城下,设法与清军讲和,或者是弃南京而逃,也不能调商毅率军进京。而他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其他东林党的赞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