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3页 (第1/2页)
山陕商人倒是犹豫了一下,不过听说徽商、潮商都交了,他们也交了。 至于文武百官们关心的,自然是廉政了。 他们很担心妙玉秋后算账,而妙玉却在这一份邸报上颁布了关于廉政的第一条法令,就是给官员加薪。 妙玉规定,国朝之前定的俸禄为正俸,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品级,无论你有没有职位在身,都能领到这样的一份正俸,正六品的六部主事一年六十两银子外加六十斛米,正七品县令一年四十五两银子外加四十五斛米。 正俸是无论是否候补官员,都有的。 至于加薪,自然是加给在职、有差遣的官员。 妙玉摄政之后直接给在职的官员加了两份薪水,一份是差遣费,跟正俸等同,一份是衣料钱,包括丝帛棉布以及银钱若干,总价值跟正俸相当。以县令为例,同样是正七品县令,实职的县令可以拿到至少一百三十五两银子,外加口粮九十斛、丝帛棉布若干。而候补县令只有四十五两银子和四十五斛米。 发了钱之后,妙玉才正式颁布廉政令,重申逃税漏税和贪赃枉法都是重罪。与此同时,北镇抚司也一分为二,东北镇抚司主要管国内,官员财产是他们调查的重点,西北镇抚司则主管外藩,经略边关是重点。南镇抚司依旧负责监管北镇抚司,防止北镇抚司内部腐败。 廉政令颁布的头两年,妙玉表面上根本就没有大动作,好像一头扎进了挣钱的行当里,什么挣钱她干什么。 纺织业和报业在她的支持下飞速发展,润笔费正式出现,不少中底层官吏开始写话本以补贴生活,而商家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揽生意。 当然,舆论方面,妙玉控制得死死的。 纺织业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水力大纺车再度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 虽然棉花依旧不适合上水力大纺车,但是麻料和毛料正需要这样的利器。也因为毛纺织业的大力发展,山陕商人笑得合不拢嘴,当然,给国家的赋税也相当可观:织工的人头税,毛料的商税,绒布的商税,当地商贸繁荣带来的各种税收收入…… 妙玉摄政之前,国朝的各种赋税全部加起来,折合银两约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之间,可是她宣布摄政当年,赋税就暴涨到四千二百万,第二年全年赋税六千万,第三年则继续攀升。 皇帝很纳闷。 妙玉的解释是,东瀛有现成的金矿银矿,因而金银贱铜钱贵,加上东瀛的铸造技术落后,自唐宋开始就普遍使用中原的铜钱,因此中原的铜钱在东瀛购买力惊人。朝廷开海的结果就是,吕宋的孔雀石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进京、铸造成铜钱,直接走山东在东瀛兑换到了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