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94节 (第2/2页)
不如状元那么顺利。 而且进士能留在京城任职还算是幸运的。 大部分都会被外放各省任职,一旦外放到地方,基本也就定型了。 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够从正七品的知县,一步步爬到知州、知府。 想坐到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大员的位置,机会更是渺茫。 大部分进士终其一生都是地方的中下级官员。 而状元根本没外放的可能,必然是留在京城。 但也不是个个状元都官运亨通,不是没有一辈子都止步于翰林院修撰的人。 传胪仪式结束,已经是一个时辰后的事了。 身为状元的石仲魁被人带着去穿上了大红色,专门为状元准备的朝服、补服、带靴,正准备去跨街巡游。 却听一道尖锐的声音,“太上皇有旨。” 石仲魁心中猛地有股不详的预感。 却没时间多细想,掀起长袍下摆行礼。 好一会,旨意宣读完毕,石仲魁有些失神的看着两米外,笑呵呵的大太监戴权,还有戴权手里明黄圣旨。 自己之前和宝钗的亲事虽然是皇帝的意思,但皇帝并没下旨指婚。 也就是说太上皇在此刻忽然下一道指婚的旨意,无论是自己还是薛家,都得感恩戴德。 而太上皇更大的用意,肯定是做个外人看的。 当然,自己和宝钗早已定亲,太上皇此刻跳出来指婚,难免有多此一举,故意拉拢臣民的嫌疑。 但京畿之外的乡绅和读书人,可不知道这些,他们只会认定这是太上皇的恩旨。 随后这道圣旨上有一大半都在说贾代华、贾代善的功劳,还顺口提里贾代善当年作为太上皇的陪读的事。 然后话锋再转,说深感贾家对皇家的忠心,既然迎春的婚事因为阴差阳错而出现变故,那干脆一并赐婚。 二女同嫁一夫,嫁的还是千古仅有的六元及第。 这一手等于告诉全天下,读书不仅能得功名利禄,还能得美娇娘。 而且还是一次得两个。 天下读书人绝对一边嫉妒和大骂石仲魁的同时,士林也会一边说太上皇此举不妥,甚至荒唐。 但嘴上说不要,心里那肯定是人人羡慕,恨不得取石仲魁而代之。 这就叫收人心。 最后圣旨里还让自己主持京畿稻田开发,兼任运河等水系的梳理工作。 一下子就拉拢了京畿所有家中有水田的勋贵,还有三四成的乡绅、官员。 皇帝要是反对,石仲魁相信此刻必然有太监准备好了,第一时间传出流言,说皇帝这是反对稻田开发和梳理运河。 让皇帝直接站在了勋贵、乡绅和一部分官员的对立面上。 甚至太上皇巴不得皇帝反对。 “状元公,接旨吧。” 石仲魁在心里大骂一句,接你个死太监。 自己本来就要娶宝钗和迎春,根本用不着这一出。 同时石仲魁心里也明白,自己在太上皇眼里只是个棋子,还根本不在乎自己怎么想。 而且这旨意必然是回应皇帝立于同甫为探花郎的事。 也就是说,新老皇帝的争斗,很可能会明面化。 一旦争斗明面化,皇帝是要吃大亏的。 太上皇可以用孝道压着皇帝,反正在他心里看来,自己也就十几年、二十年可活。 只要在死之前保住权利,皇帝废了,不还是有孙子嘛。 而皇帝也因为孝道而不能事事都要争一争,一旦退了一步,那就是步步退。 理智告诉石仲魁接旨,可双手想抬起来,却良久都不愿抬。 想了想后,“太上皇容禀,小臣虽然是今科状元,但朝廷官员任命、升迁自有规矩。 不经过台鉴、内阁署理,小臣一个还没入朝为官的进士,如何能接下钦命?” 这话一出,在场的大臣们顿时连连点头,看石仲魁的目光也柔和了很多。 文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其实是想限制皇权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