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2节 (第3/3页)
打!已经输了!全输了!” 廉颇笑着笑着,把怀里的石头狠狠往前一抛,然后呜呜哭了出来。 “三四十万人啊!三四十万人啊!投降吧,赶紧投降吧,能活几个是几个!” “蔺相如,你赶紧去找赵王,让他赶紧投降!” “赵括该死,那三四十万人不能死!” 蔺相如用袖子替蔺相如擦拭眼泪,哽咽道:“恐怕现在还活着的已经没有三四十万了。” 朱襄依靠在鸡圈的墙上,默默地看着天空,默默思考长平的事。 史料记载,赵国从廉颇领兵起,共在战场上投入四十五万人。 据说秦国此战死了二十万。以秦国战力,就算是一换一,赵国也该死二十万。廉颇之前败退,后来赵括军中饿死的、突围而死的人,都不会少。 后来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古挖掘的成果也证明,赵国此战降卒估计顶多十几万。 《史记》记载,“乃挟诈而尽阬杀之”,“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也是说这一场战争,赵国总共死了四十五万。 后世说活埋,是把“阬杀”当做了“坑杀”。“阬杀”的意思是杀害战俘和平民等无辜,尸体堆积如山的模样。白起没有时间去挖活埋的坑。 白起斩首无数,唯独对长平所阬杀降卒心生愧疚。因为他是“挟诈”。 白起本来同意给这些降卒一条生路,欺骗他们放下了武器,然后将他们全杀了。 有人说,白起这样做是因为要给秦军分功劳。 其实《商君书》和秦简出土之后,就可以看出秦朝对斩首军功的要求十分严苛。只有有爵位的敌军首级,才能升自己的爵位。 而且《商君书》言,“士有斩首、捕虏之功”;《战国策》记载去领赏的秦兵,“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些都可以证明,虽没有明言,但战俘也算战功。 秦国后期开垦和劳役多用战俘,已经明白了劳动力的重要性,将战俘作为军功很正常。 所以只要秦国想留下战俘,兵卒就有“捕虏之功”。 朱襄很清楚,秦国此次杀俘最大的原因就是养不起。上党的土地贫瘠,养战俘得不偿失。且上党离赵国很近,赵国战俘吃不饱,就容易逃亡。 每一个学农的人,都难免熟读饥荒史。 与大众心中秦国强大,才攻打六国的印象不同。秦国其实是遇到饥荒,就立刻开战。 秦昭王二十七年地动饥荒,秦王派白起、司马错攻赵楚两国,接连几年打得楚国迁都;秦昭王三十八年上郡大饥,秦攻魏。 秦始皇灭六国时更明显。秦始皇在位时期连遇五年饥荒。于是这五年,秦始皇就急匆匆把六合扫了。 战国中期之后,有能力打仗的秦国便是逢灾必战,简直就像是草原上遭遇雪灾的游牧民族似的。 很多史学家分析,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秦朝就已经铺垫了灭亡的前奏,就是从这个史实出发的推测。 秦始皇统一六国转移国内饥荒矛盾,利用战争消减人口、抢夺邻国粮食。但当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经济发达的地区,就算再打仗也没地方可抢时,国内矛盾逐渐堆积,换个不太行的皇帝立刻爆发。 朱襄从商队和流民口中打听到,这几年秦国虽然没遇上饥荒,收成也不是太好。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现在是公元前260年;郑国渠修建于秦始皇时期。这两个能让秦国粮食大增产的水利工程都还没修。此时秦国的粮食产量,可能比连遇五年饥荒的秦始皇好不了太多。 啊,遇到连年饥荒于是出兵统一六国的我家政儿真是太厉害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